說普通話,寫規范字,做文明人,揚愛國情。
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的頒布實施將有力促進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,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。同時,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、發展科學文化、提高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、增進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、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義。
一、什么是普通話?
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,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,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。這里的“普通”不是“普普通通”之意,而是“規范、標準”之意。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,是規范化的現代漢語。共同的語言和規范化的語言是不可分割的。沒有一定的規范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。普通話的規范指的是現代漢語在語音、語匯、語法各方面的標準。
二、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:
推廣普通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,使推廣普通話的緊迫性日益突出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,大力推廣、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,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,促進社會交往,對社會主義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。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,維護國家統一,增進民族的凝聚力。
三、什么是規范漢字?
規范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并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體字、簡化字以及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。正體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》中選用的字為準。不過該表公布后又作了幾次調整,一共恢復使用了28個被淘汰的異體字。簡化字以1986年10月由國務院批準重新發表的《簡化字總表》中所收的簡化字為準。傳承字是指歷史上流傳下來沿用至今,未加整理簡化或不需要整理簡化的字。規范漢字是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,在全國范圍內使用。
四、規范漢字的重要意義:
文字是信息的載體,是人們交流思想、協調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書面工具。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、人口眾多、方言紛繁的大國,漢字要發揮其交際職能,就必須保持高度的統一性。這種統一性,就是嚴格的規范。語言文字規范化是國家統一、民族團結的標志,在現代社會更是一個工業化國家的標志。當前,人類社會已進入了信息時代,語言文字用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,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規范化、標準化要求更高,不僅要求字體字形統一規范,而且要求筆畫的位置及長短尺寸都嚴格符合統一的標準。這是文字規范化、標準化在現代化建設和高科技信息社會中的新發展。
特別提醒:為防止受騙,外地學員到后請直接與我們聯系,不要輕信不明身份者,以免上當受騙!